欢迎光临都市农业网官网!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村|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乡村振兴“初心密码”

时间:2022-09-16 点击次数:832次 作者:中国都市农业网


 

“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徐解秀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三位女红军将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了徐解秀”,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之间的“半条被子”故事。

赓续“半条被子”的温暖,搭乘精准扶贫的春风,沙洲瑶族村人民群众与各级各部门心手相牵,以“半条被子”故事与精神为传家宝,聚焦“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三大主题,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了一张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湖南名片,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胜地、脱贫攻坚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晋升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86年后,沙洲旧貌换新颜,葱茏小康道。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村庄、上门走访村民、集中采访三支队伍等调研方式,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试图还原沙洲蝶变故事,在全面分析沙洲村的资源优势、发展举措及主要变化的基础上,探寻其中蕴藏的制度优势及“初心密码”,并聚焦其目前发展机遇及瓶颈,针对性提出优化发展建议,以期为沙洲及乡村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一、案例概况

沙洲瑶族村隶属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1380亩),辖4个村民小组,居住集中,总人口142户542人,贫困户29户94人。全村有2个党小组,23名党员。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之间的“半条被子”故事。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就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沙洲瑶族村以“半条被子”故事与精神为传家宝,聚焦“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三大主题,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了一张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湖南名片,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胜地、脱贫攻坚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一)红旅资源丰富

沙洲是红军长征过境汝城时期的卫生部旧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讲述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是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地。红军长征史和“半条被子”故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鱼水情深,是新时代必须坚持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写照。沙洲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厦蓉高速、省道353线直达村庄,便于游客慕名而来。

 

(二)绿色产业丰实

沙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日照充足,适宜特优果蔬种植,目前已发展奈李、枇杷、水晶梨等特色水果780余亩。其中黄金奈李品种种植历史久、经济效益高、市场反应好,群众发展积极性高,已成为沙洲农业主导产业,对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作用明显。

(三)古色乡风丰润

沙洲村庄建设于明末清初,至今约400余载,古色古风、宜居宜业。其中古民居、古宗祠、古庙、古桥等古建筑37处,农耕文明、民俗风情、瑶族文化、朱氏祖训等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村民利用乡土材料结合古树、古井、水渠、围墙等元素造景,形成了“门前有景、屋后有园”的别致乡村景观,勾勒了一幅幅青山绿水、炊烟袅袅的湘南田居画卷。

 

二、主要做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是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拓展农业的旅游功能,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可以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一)坚持党建先行,政治引领强而有力

1.选优配强班子队伍。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沙洲村干部职数由3 名增加到5名,将2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党员选拔进入支部班子,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 44岁,全部是高中以上学历,同时还安排一名选调生到村任职,班子结构更优,整体素质更强,干劲和战力都明显提升。接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市6家单位组成强力后盾,3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工作队成员,帮助沙洲画出乡村振兴好蓝图,助力沙洲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2.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党支部深入推进“五化”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化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开展由支部党员轮流在景区进行“半条被子”精神的微宣讲活动,获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有声有色、见实见效,主题教育党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沙洲村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亮点工作和本土红色故事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和中省市县《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得到广泛推介。

3.广泛凝聚民族共识。立足民族村和“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实际,沙洲紧紧围绕“团结、进步、发展”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弘扬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半条被子”精神。全村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践行“半条被子”精神、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瑶汉干部群众一心向党、同心筑梦,打造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繁荣、民族大团结的模范民族村,沙洲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

 

(二)坚持农旅结合,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1.“旅游+”开发。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三色资源,大力发展农旅经济。组织农家乐厨师培训班、乡村旅游培训班等“人人有技能”培训11期,覆盖全村500人次,引导村民种植特优水果780余亩,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48家,在景区就业做保洁员、讲解员、保安等30余人,做到“家家有产业、人人懂技术、户户能增收”。九零后奶茶店主朱晓英、直播带货的网红黄芸、从事旅游单车出租和夜宵生意的朱世伟等返乡创业青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沙洲获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

2.“党建+”振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了光伏发电厂、瑶族农家乐等村级企业,采取委托经营、提供就业、分红等模式,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提取6.8万作为帮扶资金,引导45名困难劳动力到合作社和公司务工,月平均工资达2500元以上;53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户均年增收1000元。2020年底,沙洲瑶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10644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几乎空白增长到2020年的50余万元。

3.“可持续+”发展。景区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以沙洲瑶族村为核心,整合红、绿、古三色资源,打造成沙洲核心景区、田园综合体两个组团,形成了四季果园采摘区、生态垂钓休闲区、田园生活体验区、红色传统教育区以及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带等“四区一带”,成为了集生态环境美、文化风情美、旅游服务美、产业发展美于一体的农旅结合典范,获得“国家4A级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

(三)坚持学践统一,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1.文明新风拂面来。充分挖掘“半条被子”深刻内涵和精神力量,沙洲村群策群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施细则。依托送戏下乡、专题讲座、农家书屋等方式,持续开展“德育工程”,树人立品,构建了沙洲村的“精神家园”。持续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景区服务之星”“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不断涌现,以身边人启发教育身边人。沙洲村新风缕缕,春风化雨,获得“全国文明村”殊荣。

2.文明实践惠万家。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实行群众点单、志愿做单。青年志愿者在政策宣讲、公益慈善、卫生健康、科技科普等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把精准、便利、高效、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送到家门。疫情期间,广大志愿者主动出击,发放防疫宣传资料5千份,参与值班值守和送物送药百余人次,捐物捐款达2余万元。村里建起了互助会,会员56名,捐钱捐物捐工,点点爱心,汇聚洪流,展现了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情感相融景象。志愿花开处,芳香泽农家。

3.民主法治入人心。在宗祠、广场召开“民主夜谈会”,对村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征求意见,统一思想。借助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村级从治理的“决策者”变为“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 ”,大大激发了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设家园内生动力。大力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建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室”法律矩阵。健全“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获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坚持服务为民,干群关系日益紧密

1.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了180栋民居的立面改造、保留了34栋特色古民居,新建了磐石公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养老休闲中心,高规格实施了景观提质改造、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垃圾集中处理、防灾预警设施安置等工程,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提升服务水平。新建配有“群众接待室”“为民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功能齐全的村级服务平台,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上门代办、预约办、指导办“五办模式”,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办结。截止目前,为群众办理事项11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3.保障和谐稳定。建立村治安队、巡逻队,积极发展壮大村组人民调解员、信息员队伍,在全村主要干道、路口安装监控,建立起立体治安防控网络。抓实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妥善化解各类村民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连续多年无民事纠纷引发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引起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全村治安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五)坚持红色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构筑红色基地。“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深入挖掘了红军长征途中在汝城发生的历史故事,综合运用历史资料,生动翔实地展现了红色汝城各族英烈的光荣历史,诠释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通过雕塑、书画、遗物、声像和遗物展现等形式,供游客缅怀瞻仰、学习研究。“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相继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十多个教育基地或教学点,成为了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初心使命教育的理想之地,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之地。

2.传承红色基因。沙洲把“半条被子”精神当传家宝,深入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主题实践活动,把上门的群众当客人待,把村里的群众当亲戚走,实施听民意解民难、困难群众帮扶、矛盾纠纷化解、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村务清理公开、扫黑除恶等“八大行动”。联系村的县级领导每月深入村里走访调研、解决难题,工作队、支村两委坚持“四到农家八必访”,广大干部日夜奋战在巩固脱贫、接续振兴一线,走村入户、日访夜谈。

3.擦亮红色品牌。承办中国(郴州)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中国丰收节汝城分会场、“沙洲·半条被子”品牌联名发布会等大型活动,联动中省市县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半条被子”故事,新闻联播头条分别以《“半条被子”映初心 人民至上代代传》和《“半条被子”映初心 小康路上气象新》为题进行推介,《焦点访谈》播出《老区新颜: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专题新闻,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沙洲”名片。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达5000场次以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6400多次。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亲临沙洲考察慰问。截止目前,“半条被子”党性教育基地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达400多万人。




三、成效反响

在农业现代化和旅游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农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形成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的业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一)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以前的沙洲瑶族村是破旧的、泥泞的、杂乱的

2000年沙洲瑶族村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唯一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一个破败的篮球场。精准扶贫开始后,“百废待兴”的沙洲瑶族村开启了美丽蜕变。沙洲瑶族村原先坑坑洼洼的道路、凌乱不堪的空地、破烂陈旧的古民居、设备落后的村部、功能次缺的公共设施转变为宽阔平坦的道路、各有千秋的红色景观、统一整齐的瑶族古名居、现代智能的为民服务中心、文娱一体的民俗广场,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垃圾集中处理、防灾预警设施安置、厕所革命等工程陆续完成,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从“往外跑”到“往回跑”,民富村强大有可为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沙洲瑶族村以前是罗霄山下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年轻劳动力基本外出广东、浙江务工,留下老少病残,发展主体缺位。精准扶贫以来,沙洲实现了从“边远山村”到“红色景区”的华丽转身。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多家企业入驻沙洲,大力发展红绿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两个水果观光园、一个观光茶园和一个生态农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民宿8家、旅游商品店16家和餐馆、特色小吃店8家,让3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村民从“外出打工赚钱”纷纷改为“回乡就业创业”,发展主力得到保障。80后朱淑华放弃在外做幼师的工作,回村在景区做起了讲解员,月基本工资三千外加提成。每天可以回家陪父母、带小孩,日子过得幸福怡然。2020年底,沙洲瑶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10644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几乎空白增长到2020年的40余万元。




(三)从“一头热”到“齐发力”,治理效率大有提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帮扶下,沙洲瑶族村健全完善了以党支部为核心,辅以村庄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的“1+N”村民自治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借助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村级从村庄治理的“决策者”到“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 ”,大大激发了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设家园内生动力,直接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效能,村庄治理模式与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村民以投工投劳模式实施简易项目,低成本、高质量完成了“空心村”改造、道路硬化、旱厕改造等工程,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如厕不便等问题,村容村貌得到线性提升。

(四)从“门难进”到“成亲戚”,干群关系大为密切

沙洲将“半条被子”精神奉为传家宝,持续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主题实践活动,“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把上门群众当客人待”,不断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针对夜谈会上群众提出的村内较多太阳能路灯功能损坏、磐石公园果园水源不足问题,三支队伍第二天便请专人进行对路灯及水池进行安装修缮。群众心头牵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密切。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瑶族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的鱼水情深正在时刻续写。

四、典型意义

1.党建引领必定战战必胜。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发展进步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国制度的根本优势。是党领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沙洲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决战决胜,从一个偏僻荒远的小山村,晋升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村民战胜了贫困,过上了红色小康生活。沙洲是“样版”,是“范例”,更是时代缩影和生动典范。放眼全国,历史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风雨同舟、齐心戮力,攻克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天堑沟壑,夺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没有好生活。

2.红色基因还需代代相传。86年前3名女红军长征途中借宿沙洲瑶族村民徐解秀家,离开时将仅有的一床行军被剪下半条送给了她。徐解秀老人临终遗言:“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亲赴沙洲考察,并嘱托我们“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战争年代,党与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如今,硝烟散去、和平安宁,党的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正是在红色基因--“半条被子”精神的鼓舞鞭策下,沙洲瑶族村汉瑶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向、众志成城,实现了边远山区到红色景区的美丽蝶变,打造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3.产业发展还当久久为功。发展生产既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也要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生产技术两手抓;既要发挥集体优势,抱团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生产,形成品牌效应,还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健全消费网络,做到“产供销”结合。沙洲瑶族村利用好本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资源优势,在勾画发展农旅经济蓝图的同时,以“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开展农家乐、民宿、电商等配套技能培训,让群众切实掌握产业致富本领,真正实现了“红绿”带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上一篇: 崇州十万亩“水稻+”全产业链开发示范区

下一篇: 湖南乡村振兴十大案例乡贤|嘉禾县雷丰蜻:倾情生态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